息费不透明、催收软暴力、诱导分期、莫名扣年费……近年来,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迅速,随之而来的诸多行业乱象饱受诟病,也积累了潜在的金融风险。
为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2022年7月7日,原银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信用卡业务规范健康发展的通知》(下称《通知》),重拳整治信用卡市场乱象,并从强化信用卡经营管理、严格规范营销行为、治理过度授信、严格外部合作管理等多个方面提出明确要求。
该沈阳信用卡新规过渡期为2年。也就是说,将在2024年7月进入全面实施阶段。过渡整改期接近尾声,银行落实情况如何?存量业务不符合《通知》规定的,您对信用卡取现消费满意吗?沈阳信用卡代垫还参照《通知》要求,发起《银行信用卡新规落实情况调查》。挑选在珠三角地区有分支机构的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等10余家银行,以问卷调查、线上/线下采访方式,对消费者的用卡环境满意度状况进行调查,助力促进银行信用卡业务规范健康发展。
信用卡违规乱象频生
你还在使用信用卡消费吗?央行近期发布的《2023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截至2023年末,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7.67亿张,同比下降3.89%。也就是说,过去一年,信用卡总量共减少了3100万张。与此同时,记者梳理各家银行年报发现,2023年,不少银行的信用卡数量及交易规模出现下降。
曾备受年轻人追捧的信用卡,为何突然“不香”了?“超前消费一时爽,逾期时候火葬场。”多位信用卡用户在接受奥一新闻采访时表示,信用卡乱收费、透支后的高额罚息以及“催收之乱” 等,是他们选择放弃信用卡的主要原因。
有用户表示:“信用卡突然被升级成为白金卡,卡拿了都没有激活自动就扣了480元年费,也还没有提示,查账单才发现扣了480块钱。”
还有用户表示:因为遇到困难,选择分期还款,遇到高额罚息,导致其“欠款越还越多。”
更多的用户则是苦恼于“被暴力催收”的经历:
“我前两天还在协商还款,后面就给你老家寄催收函,还打电话到村里”
“我这家里没人直接把催收单贴我大门上了,全村人都看了一遍”
……
上述行为无疑损害了用户权益,也影响着他们对银行的信任。有人甚至表示:“自从开始不用信用卡后,感觉自己的消费更理性了,生活也变得轻松了。”
监管层“出招”规范指引
自 1985 年中国银行发行国内第一张信用卡起,国内信用卡市场一路狂奔。刷信用卡成为不少年轻消费者解决“没钱花”的一种有效方式。然而,超前消费是一把双刃剑,信用卡逾期正逐渐成为一个普遍现象,同时出现的种种“催收乱象”, 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质疑,也进一步增加信用卡风险。
据2023年年报披露,多家商业银行信用卡关键指标出现不同程度负增长。从发卡数量来看,截至2023年底,招商银行信用卡流通卡9711.81万张,相比2022年底的10270.93万张,一年减少560万张,下降5.44%。2023年,平安银行信用卡新增发卡量137.54万张,较2022年减少69.47万张。
从交易金额来看,平安银行、兴业银行、光大银行、广发银行2023年交易金额分别为27815.04亿元、23244.51亿元、23745.81亿元、22200亿元,同比分别下降18%、16.23%、13.86%、10.84%。此外,信用卡资产质量风险提升亦引起业内关注。《2023年第四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四季度末,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981.35亿元,环比增长4.69%,占信用卡应偿信贷余额的1.13%。
为提升信用卡业务惠民便民服务质效,切实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以高质量发展更好支持科学理性消费,2022年7月,原银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关于进一步促进信用卡业务规范健康发展的通知》正式发布,该新规将在2024年7月结束过渡整改期,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记者梳理发现,新规对金融机构提出更多精细化管理要求:
一是规范信用卡息费收取。银行要以明显方式展示最高年化利率水平,并持续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客户息费负担。不得诱导过度使用分期增加客户息费。
二是切实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必须严格落实客户数据安全管理,通过本行自营渠道采集客户信息。必须严格规范催收行为,不得对与债务无关第三人催收。
三是转变粗放发展模式。不得以发卡量、客户数量等作为单一或主要考核指标,长期睡眠卡率超过20%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得新增发卡。
四是规范外部合作行为管理。不得通过合作机构控制的互联网平台开展信用卡核心业务环节,通过单一合作机构实现的信用卡发卡量和授信余额应当符合集中度指标限制。
五是进一步推动信用卡线上服务便利化。通过试点方式探索开展线上信用卡业务等模式创新,丰富信用卡服务功能和产品供给。